為什麼要建立在社區內﹖
婦女生活、就業在社區中。傳統婦女角色令婦女的活動空間、和注意力都集中在社區中。這個角色既是對婦女參與社會事務的限制,但是,也同時是一個可以改變的機會。
- 婦女身份隨著經濟環境兩極化更為突顯:家庭暴力、婦女精神壓力、單親家庭婦女取消津貼、綜援家庭由於未夠7年的新移民婦女而陷於赤貧、綜援長者(特別是與子女同住)生活質素惡劣。
- 階級身份隨著就業零散化變為邊緣勞工:低薪、長工時、失業及半失業、年齡歧視
- 社區公民身份被削弱:大政府、小市場的經濟理念進一步削弱公共、房屋及福利服務,出賣公共資產使社區設施支離破碎,社區重建對當事人及周邊居民的影響。
大環境造就社區政治化的機會
- 未來兩年是選舉年,造勢活動相應增加。
- 領匯的持續發展,將新自由主義的禍害,帶入基層市民中,與婦女息息相關,無論作為工人、商戶或街坊。
- 未來的政改討論
社區內小環境造就社區政治化的機會
- 區的經濟活動阻隢重重 (商業運作對抗社區經濟),另類社區經濟被商業經營取代。
- 社區內小商販被大財團趕絕
- 社區內勞工的惡劣工作條件 (超市、清潔工、保安、洗碗工等)
- 大財團的惡劣咀臉 (超市的價格、質素、環保及安全,管理公司
- 社區貧窮化呈現出各種婦女貧窮的面貌
建立一個與生活相通的抗爭經驗
- 婦女的經驗源於社區生活、將社區小環境的問題帶出社會層面、將大環境的問題帶進社區、源於生活、超於生活。
- 透過帶進新經驗,豐富基層婦女的自我及社會想像 (脫離主流文化及意識的約束)
- 著重情感的作用,並不限於關懷層次,透過各種活動實踐、擴展至爭取公義、平等、尊重差異,以及美好生活的想像。
- 著重不單是向政府伸手要資源(公共資源的分配層面:包括社會福利等),還要從行動實踐中建立管治公共資源的意識和能力,例如環保回收為何要交給財團做、公共圖書館為什麼被趕出領匯商場等等。
建立不同婦女間的一個共通的平台
- 婦女有多個群體,包括中產婦女、基層婦女、單親女性、單身女性,年長女性等等,過去各個層份有不同的代議團體,社區婦女運動,並不是要取代各個婦女群體的獨特性和組織,而是相信社區的連結,社區的情感連繫,建構社區婦女的共同身份,促進彼此的支援和了解。
- 相信婦女作為一個性別,有共同的抗爭基礎。婦女的經驗和要求,由於物資和文化資源會有差異,父權關係仍可以作為婦女的共同經驗:包括家庭、文化、經濟、性等各領域中的父權關係。
我的參選理念
- 我所看到的不足
- 各個婦女團體各自爭取獨特的要求,但是,基層婦女團體很多時都與服務婦女有較密切的地源連繫 (婦女通常都不會走得很遠去參加團體)。看不到婦女也是生活在社區中,與不同組群的婦女是可以有一個連結。
- 與地區關係密切的婦女團體,著重於就某一個議題的社區教育和實踐,但是,缺乏了對主流意識和操作的正面挑戰。
- 太過關注本身及純婦女的議題,對其他社會的大事,即使與基層生活有關的議題不大關心。我相信意識霸權,你不去挑戰它,佔奪輿論空間,他便會strike back,婦女是活生生地生活於社區中,受到不同的意識挑戰。
- 我希望透過競選做到
- 確立婦女作為家庭、社區的把關人角色,
- 以上述政治化的社區婦女運動為底本,突顯:
婦女傳統角色造成的身心壓力
突顯社區貧窮對各個不同組群婦女的影響。
突顯社區內的貧窮婦女勞工 - 大社會與婦女:bring the state back,將排戰新自由主義經濟和全球化帶進社區:領匯、新鴻基
- 將隱蔵的社區/婦女問題呈現
- 宣傳建立婦女平台的重要性:建立基層婦女領袖,智識份子婦女與基層婦女的連結
- 連結婦女運動與政治運動的閞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